植树节的由来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由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倡议设立,旨在通过集体植树活动改善荒芜的自然环境。在中国,植树节的设立与孙中山先生的林业思想紧密相关。1915年,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的日子。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2020年7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植树节的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后代负责的体现。从生态层面看,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缓温室效应,还能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态平衡。从社会层面看,植树节激发了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的热情,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大家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与支持。从经济角度看,林业资源为众多产业提供原材料,植树造林有利于推动林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