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斜杠青年一词源自英文“Slash”,最初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中提出;描绘了一群不拘泥于单一职业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选择拥有多种职业和身份,以实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生活方式。这些个体在自我介绍时,会使用斜杠来区分不同的职业角色,比如“张三,教师/插画师/自由撰稿人”,因此得名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兴起,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个人价值实现、职业自由度以及兴趣多样性的追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工作方式的变革,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职业生涯路径,而是探索如何通过多重身份来拓展个人潜能,满足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斜杠青年的选择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与职业边界的模糊,使得个人能够利用互联网等平台,跨越传统行业限制,展现多方面才华;另一方面,面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对个人创造力的重视,斜杠青年通过多重职业寻求更稳定的生活保障和更高的自我实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