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十三点是一个吴语、江淮官话词汇,意思是痴头怪脑或者傻的可爱,用以形容那些轻浮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该词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有时甚至是一种轻微的侮辱。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比如下午四点钟摆便会敲响四下,至多是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难道有十三点?当然是出了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因此十三点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癫癫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说法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祝英台向梁山伯反复借景喻情,几次三番向梁山伯表露求爱之情,可梁山伯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而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正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而且梁山伯身边的书童四九名字加起来也恰好是十三。在实际使用中,如果是朋友之间或长辈对晚辈略带亲昵地说十三点,往往是一种调侃,并不是真的在骂人,而是觉得对方做了一些可爱又有点冒失的事情;但如果是在吵架或者生气的情境中,说十三点就是一种比较严厉的指责,带有骂人的意思,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厌烦或轻蔑。